“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我國保健食品行業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日趨成熟,越來越注重保健食品的性和功效性,那些肆意宣稱包治百病的保健食品不再被消費者所迷信,依法維權的意識已深入人心。我國保健食品行業未來的發展之路是將現代科學和傳統養生理論相結合,深入研究和挖掘新資源、新原料、新方法和新工藝,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保健食品。”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權威機構統計,歐美國家消費者平均用于保健品的花費占總支出的2%以上,而我國僅占0.07%,人均年消費額31元,是美國的1/17、日本的1/12。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審批保健食品11275個,其中國產保健食品10639個,進口保健食品618個。現在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已有1600余家,年產值達1000多億元。近幾年,我國保健產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超過15%,并以每年15%至30%的速度遞增。
張理事長介紹說,近20年,美國保健食品銷售量增長36倍,日本增長了32倍,歐盟各國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美國保健食品企業約有600家,生產的保健食品約有2000多種,分為維生素、礦物元素、氨基酸、益生菌、助消化劑、天然激素、抗氧化劑、蜂產品等13類。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成為保健食品主要生產國,并形成發達的保健食品市場,“健康壽命”的觀念深入人心。迄今,日本保健食品企業約有300家,年產保健食品3000多種。
目前,我國保健食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添加中藥材的保健食品,約占保健食品的65%;另一類是營養補充劑,約占保健食品的35%。我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了一大批專門用于保健、養生、養顏、強身的藥食兩用品種,在配伍、炮制、加工、萃取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張理事長指出,多年來,保健食品企業對營銷模式的依賴性很大,呈現出傳統營銷、會議營銷、體驗營銷、廣告營銷、網上營銷、連鎖店、加盟店、直銷等銷售模式,營銷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如今,單靠營銷模式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科技、資本、資源、人才等要素已成為保健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品牌成為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普遍存在重、輕保健的意識;企業資產和銷售規模較小,低水平重復生產比較普遍,缺乏技術、資金投入,企業間惡性競爭;產品及功能雷同,適宜人群類似,新產品缺乏;少數企業以概念造勢,粗制濫造,添加違禁,肆意夸大宣傳,導致信任危機。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今后必須加大保健食品市場的監管力度,引導保健食品企業誠信經營,盡快使保健行業擺脫信任危機。
“對中國企業而言,保健市場的商機與挑戰并存。”張理事長表示,目前,我國保健企業正面臨著與企業競爭的壓力。我國加入WTO后,外資保健巨頭開始登陸,安利、保潔、健康聯盟、杜邦等一批跨國公司紛紛設廠或推銷產品。據權威機構調查,近5年,國外品牌銷售額每年遞增12%。每100個購買保健品的消費者中,就有15個人購買國外保健品。我國能與這些跨國公司競爭的企業寥寥無幾。目前,有70%的成年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這為保健產品提供了的發展空間,保健產品的質量、功效、品牌、服務則是市場制勝法寶。我國應把保健產業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在技術、稅收、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