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
美容美發業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期后,出現了可喜的群雄并起的局面。近5年來,我國美容美發業的營業收入增長均高于GDP增長的速度。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愛“面子”的中國人造就了的美容美發市場,但競爭激烈、良莠不齊的美發業也進入了“戰國時代”。
2萬余個
北京美發企業及個體戶 1家
北京國營美發企業 18萬人
北京美發行業從業人員
行業亂象
門檻低人才缺房租高
2005年,美發業開始走向產業化道路。外賣——向顧客推銷啫喱膏、護發素已逐漸成為美發行業的一條盈利渠道,同時,預售會員卡也成為商業模式中重要的一環。行業分化也開始出現。“處在最高處的大公司和處在最低處的小店能抵抗風險,而一些中端企業則面臨著殘酷的市場淘汰。這些企業一般是100-200平方米的店面、8-10個人左右的樣子,由于價格上不去,而人員流動率又太高,他們的生存非常艱難。”北京市美發美容行業協會李瑞明介紹。
路走得太快也容易摔倒。“在美發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這個行業也有許多問題。比如行業標準執行力度缺失、準入門檻太低、從業人員沒有嚴格的認證。準入門檻太低導致的后果是行業的參差不齊和惡性競爭。中、低端市場的競爭非常慘烈。”李瑞明說。
人才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一個絆腳石。“‘大工’少,好‘大工’更少。要想找到一個可以長期委以重任的‘大工’,也就是設計總監、高級設計師非常難。”李瑞明說。
還有一個攔路虎是房價。北京居高不下的房價讓這些美發公司頭疼不已,年年遞增的房價更是讓這些公司的利潤空間急劇壓縮。市區的房價必然是不能承受之重。
個體商戶崛起
老牌國企淡出視線
目前,老牌國營企業苦苦支撐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此前,單店-大店-連鎖店-股份制公司的模式,從2000年到2005年期間,經歷了一次重新洗牌。
“個體發廊迅速發展,公司化的管理已經取代了傳統作坊的管理方式。發廊、沙龍都改為美發廳了。”李瑞明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