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一項針對小學口腔健康教育的調查問卷使“愛牙課”這門被人忽視的課程進入公眾視野:我國七成小學愛牙課老師沒機會接受專業培訓,授課幾乎全靠自學,最怕被學生和家長問及齲齒、無糖為什么還會甜、涂氟、窩溝封閉等問題。鑒于此,全國首個培訓“愛牙老師”的“益達愛牙實驗室”在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開辦,全國各地100名愛牙課老師參加了此次培訓。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徐韜教授出席了會議并致辭。
“益達愛牙實驗室”由國內?漆t院北大口腔醫學院主辦、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和“益達”無糖口香糖協辦,并由國內權威專家親身教授,在傳授基本護牙知識之余,通過具體的演示講解口腔酸堿性、牙齒檢查、涂氟等過程,把老師們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逐一擊破。參與活動的老師表示,在科學實驗之后才了解到口腔健康的酸堿平衡之道,特別是不含糖的無糖口香糖護齒的原理是刺激唾液的分泌,從而達到食物殘渣、中和口腔酸性、有效控制牙菌斑的效果!
“我們也想教給學生更多,但卻苦于不知從何入手”
為更好了解小學口腔課開展情況,《中國教育報》針對全國小學口腔課教師進行了專項調查。
問卷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愛牙課在小學教育中受歡迎度高,但授課教師接受專業培訓的機會卻不多。95%以上的老師獲取專業口腔知識的途徑是通過“上網、口腔健康宣傳資料、報紙電視”自學成才;一半以上的老師反映自己在上愛牙課時備課時間長,對知識點一知半解;三成老師無法準確回答“為什么無糖口香糖是甜的還能護齒”此類深入問題。
“我們很想上好口腔課,但專業知識方面,往往不知從何入手”,包老師在看到調查結果時向記者訴苦。此次到北京學習,包老師參加了《中國教育報》與“益達”無糖口香糖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口腔健康創新課堂大賽”,因其作品被評為全國金獎,所以有機會接受這次培訓。
體驗式實驗——“愛牙實驗室”助力口腔基礎知識普及
30號上午,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副兼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王教授作為主講嘉賓,為到場老師上了專業與實驗并重的一課。
老師入場后就收到“愛牙實驗包”,體驗“進食后咀嚼無糖口香糖及時潔齒”全過程,配合王教授的理論講解,明白了無糖口香糖的護齒原理:進食后咀嚼無糖口香糖,可產生大量刺激性唾液,有助于食物殘渣、中和口腔酸性,有益牙齒健康。
進入動手實踐操作環節,成老師與同行的另外一位老師現場學習如何為一名小學生檢查牙齒,接受王教授的專業指點。會后,百名老師還參觀了北大口腔醫院的各個診室。王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在場老師的口腔知識水平從“日常經驗判斷”上升到“專業系統理論”。
用“專業”關愛兒童牙齒健康成長
王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口腔健康對于兒童成長至關重要,授課老師專業知識掌握水平對授課也至關重要,“很多老師教學熱情積極,但專業基礎知識不夠,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培訓,我們也愿意從事這項工作,‘益達愛牙實驗室’的開設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希望可以長期堅持下去!
上午活動結束后,這一百名老師會繼續在北京參加三天的課堂技能培訓課程,同“益達”無糖口香糖一起關注我國兒童牙齒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