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在
http://www.10jpka.cn/meiti/ 2011/7/20 11:16:39 閱讀數:569
短短20多年,曾經被認為是瘦的人群之一的人迅速胖起來。很多學者將人迅速發胖的趨勢歸結為經濟快速增長而引發的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變。
短短20多年,曾經被認為是最瘦的人群之一的中國人迅速胖起來。很多學者將中國人迅速發胖的趨勢歸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引發的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變。一位長期從事營養和食品的學者說,WHO推薦的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中國人恰恰在這點上出了問題。
“中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為3:1,這些超重者很可能成為胖子。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為1:1。中國肥胖問題的嚴峻性在于這種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防控中心主任陳君石先生說。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分別為2.0億人和6000多萬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全世界有10億成年人超重,3億人肥胖的數據,正好1/5的胖子是中國人。198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當時中國人的超重率為6%,肥胖率為0.6%。短短20多年,曾經被認為是最瘦的人群之一的中國人迅速胖起來。
很多學者將中國人迅速發胖的趨勢歸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引發的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變。一位長期從事營養和食品的學者說,WHO推薦的生活方式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中國人恰恰在這點上出了問題。
與傳統膳食方式漸行漸遠
盡管調查表明,中國人目前每月平均光臨洋快餐的頻率為2~3次,將中國人的肥胖歸結為“洋快餐”對中國人胃的入侵,有失偏頗。但麥當勞、肯德基不斷在中國開張的新店無疑表明,中國人的膳食還在發生著的變化。膳食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與傳統的飲食習慣日益疏遠,是中國人出現肥胖問題的重要原因。
傳統中國的飲食是以谷類蔬菜為主,肉類為輔的。這種膳食結構被認為適合中國人,并且利于健康。但這種低脂肪的膳食結構逐漸為高脂肪的膳食結構所取代。
2002年城市居民谷類食物供能比僅為47%,明顯低于55——65%的合理范圍。而中國人動物性食品攝入量在過去50年中增加了3倍。根據2002年調查的數據顯示,中國來自脂肪的能量增加至27%。其中,60%的城市居民來自脂肪的能量超過30%。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居民膳食來自脂肪的能量僅為19%,比中國農村地區的比例還低(25%)。WHO推薦的脂肪提供的能量不應超過30%,其中動物性脂肪不應超過10%。70%的中國城市居民和40%的農村居民超量。
“現在中國人的飲食太過精致,太過西化。我們的膳食條件改善了,膳食習慣卻惡化了。過去是絕對營養不良,現在是相對營養不良,營養失衡,微量元素攝入不足。”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執行主任、國際肥胖病聯盟黃明達教授認為。中國人的肉食比例上升,卻沒有西方人的體格和代謝水平。很多中國人到西方生活后心臟病的發病率比當地人高,就是因為我們的脂肪代謝水平低。很多胖人說自己是“喝涼水都長肉”。黃教授說,如果真到了這個程度,那就是代謝出現了問題。
慵懶的生活方式
美國一個對青少年膳食干預的試驗顯示,美國年輕人比上一代胖的原因并非飲食,而是他們沉溺于電腦游戲的生活方式。這一結論和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相符: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所導致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導致肥胖流行的重要原因。
電視機擁有量被看作是衡量人的運動量的坐標,擁有量越高,運動量越下。1994年中國城市電視機普及率80%,2004年即上升為126%,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成為沙發里的土豆。200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勞動者在工作中以坐和站立為主,行走的時間很短。而且,中國居民把更多的空閑時間花在了久坐少動的活動上,看電視等是他們閑暇時的主要內容。只有24.6%的城市居民經常鍛煉,農村地區的數據則為10%。與西方國家不同,在經常鍛煉的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中青年所占的比例最低。
吃得多動得少的生活方式,也蔓延到青少年中。2005年一項對全國10萬名學生的調查表明,2/3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一小時,近1/4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鍛煉。中國青少年的耐力素質在20年中持續下降,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呈階段性下降,超重與肥胖率不斷增加。2002年CHNS結果顯示,中國18歲以下的兒童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7.6%和5.6%。
大城市的胖子更多,似乎更能說明生活方式的影響力。200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城市成人超重率與肥胖率分別高達30.0%和12.3%。北京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被稱為是世界上肥胖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北京人的超重和肥胖比率高達45%,這個城市擁有中國最發達的城市文明和肥胖率。上世紀80年代北京人的身材還是適中的,那時的北京是外國記者筆下的自行車王國。當時,北京居民騎著自行車,花費個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去上班上學是平常事。而今天的北京汽車保有量已達300萬輛,自行車道變窄了,機動車道變寬了。如今的北京人花費個把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擁堵的路上,越來越司空見慣了。
體力活動和膳食因素,既獨立又相互作用地影響著代謝綜合征的發生,使肥胖問題日益成為中國的一個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
中國需要健康革命
傳統社會一直認為胖是富態,直至今天中國的肥胖也多發于富裕的家庭。但今天,人胖更多意味著健康方面存在的隱患。專家介紹,中國肥胖的特點是體型小,體重指數少,肚皮大,危害大。
中國是美食的國度,中國人也非常重視吃,吃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但中國人顯然更關注食物的色香味,卻不太關注食物的平衡搭配。有數據表明:目前中國成年人患營養過剩(失衡)疾病者約6.2億人次,并正在出現由高收入居民向中、低收入居民轉移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卻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很多公共營養專業的本科和碩士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轉行,中國目前只有專職營養師不到4000人。中國至少需要400萬名營養師。
2005年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發表講話說:“中國人當前的飲食習慣必須盡快來一場的革命,恢復原有的健康膳食結構,增加身體必需的食物種類,把握好每日攝入與消耗的平衡。”“推進公眾營養改善”已被寫入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將公眾營養問題放在如此高度,在中國尚屬首次。
黃明達教授認為,中國人不愛運動與體育設施和運動條件還不是很好有關,但更與運動習慣不良有關。在國外,到處有人在跑步。而在中國因為生活和工作壓力比較大,很多人因為太累而放棄了運動。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正成為一句流行語。更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自身的生活方式,他們希望自己變得更健康,而不是更胖。
關鍵字:肥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