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委會揭露美容行業宰客手法
http://www.10jpka.cn/meifa/ 2012/6/21 11:43:49 閱讀數:907
近年來,隨著美容行業的興盛,相關的消費糾紛和投訴也逐漸增多。究竟是什么引誘愛美人士頻頻“中招”?美容行業又存在哪些慣用“宰客”手法?
市消委會揭露美容行業宰客手法:有點不靠譜
日前有關美容行業消費糾紛的報道《花了近百萬元結果一點兒沒變大》引起了廣泛關注,記者昨日從市消委會了解到,近日消委會也頻繁接到類似的消費投訴。據消委會透露,近年來,隨著美容行業的興盛,相關的消費糾紛和投訴也逐漸增多。究竟是什么引誘愛美人士頻頻“中招”?美容行業又存在哪些慣用“宰客”手法?本報為您一一揭曉。
消委會:接到多宗“無效”投訴
《花了近百萬元結果一點兒沒變大》事件中當事人楊女士去的美容店,《營業執照》的營業范圍僅美容一項,并沒有等其他項目。
據消委會透露,近日消委會也頻繁接到消費者反映花60萬元、80萬元無效的消費投訴。據消委會分析,這些愛美女士在美容院花費的款項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期一步步加碼消費累計而來的。“她們的消費初衷大多只是美容,但在嘗到免費試用和贈品的‘甜頭’后,被美容師一步步誘使從而追加消費,最終陷入被宰圈套不能自拔。”消委會副鄒杰說。
維權難題:效果好壞沒有界定標準
市消委會表示,拿近期受理的幾宗“花巨款失敗”的事例分析,大多數愛美人士在美容消費方面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消費維權相當被動,也存在難度。
鄒杰解釋說:“美容領域維權頭一個難題就是證據不足,很多投訴的消費者盡管花了上百萬元巨款在美容店消費,但她們手頭上持有的只是一沓刷卡單,往往沒有任何發票、收據等消費憑證,更沒有協議或合同等書面文書,服務內容、承諾什么規定都沒有,這給事后的維權工作帶來很大阻礙。”
此外,鄒杰稱另一個難題就是“美容效果好不好沒有標準”,無論商家是否承諾無效退款,美容的效果都難以界定。“美容效果沒有行業標準,比如美白、祛斑、,怎樣才算有效果,怎樣算無效?誰也說不清。而且服務前后效果的界定缺乏公信力,誰說的算數沒法定。”
行業協會回應:
被投訴2次即取消美容院評獎資格
市消委會認為,要減少美容行業消費糾紛,行業協會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對此東莞市美容美發協會表示,一旦發現有相關投訴,協會會先以第三方身份出面調解,然后與被投訴企業進行溝通,并針對“消費維權法中的知情權”發出警告,還會進一步了解被投訴企業所銷售的產品,對產品性質和技術人員持證上崗作備案登記。
市美容美發協會副林蘊詩稱,協會會定期組織企業管理者及從業人員學習行業法律法規知識,做到入會自律。此外,林蘊詩介紹說協會每年都會評選“誠信經營單位”,“如果被有效投訴2次,就會取消該企業的評定資格或所評定的榮譽,因此消費者在選擇美容店的時候可以盡量選擇被評上‘誠信經營單位’的店家。”
美容行業四大宰客手法
消委會根據歷年來受理的美容領域消費投訴,總結出美容行業巨款消費過程中隱藏的四大慣用宰客手法:
一是使用假冒偽劣產品。美容服務過程中,消費者注重的往往是效果,卻忽視產品的質量,美容院利用消費者缺乏辨別知識的弱點,常常以假充真、以劣充優、以次充好,推銷或使用假冒偽劣產品。
二是以“免費試用、體驗”為誘餌,引君入甕。商家利用消費者貪小便宜、愛面子、難為情的弱點,以免費服務誘騙消費甚至強迫消費。
三是事前不告知,詐騙錢財。美容院在服務過程中,采取擅自增加項目或改變產品、美容師等隱瞞手法,事后直接要求消費者埋單。
四是用會員卡、充值卡等預付款方式,漸進式誘騙消費。美容院常宣稱“預存款辦卡消費能享受更優惠服務項目”,從而套牢消費者,誘騙消費。
消費提醒:
警惕“預付款式消費”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進行美容消費前,一定要先了解美容店的經營范圍和資質,并要求美容師出示相關的資格證書等。其次不要輕易嘗試免費、贈品服務等,這些“甜頭”背后往往隱藏拉攏、誘騙、強迫消費等陷阱。在接受美容服務時,要確認店家使用的美容產品是否合格,很多包裝只有英文說明的產品“貓膩”多。
鑒于美容效果好壞舉證難、維權難,消委會建議消費者不要輕信店家“無效退款”的承諾,并且要向店家索取有美容院蓋章的發票或收據,簽訂服務合同,明確違約責任,注意保留這些材料。
消委會稱,對于大多數美容院采用的“預付款式消費”,消費者一定要謹慎,因為被套牢后難脫身,且隱藏卷款逃逸風險,而很多“辦理會員卡、充值卡可獲大優惠”的承諾往往只是宣傳噱頭,需要理性對待。
關鍵字:市消委會揭露美容行業宰客手法